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中华民国陆军上将---张钫

    信息发布者:周瑞杰
    2017-09-25 19:59:15   转载

    张钫(1886—1966),字伯英,号友石老人;辛亥革命元老、著名爱国人士;河南新安人,少年时期受孙中山先生的影响,弃文从武,立志共和。1907年春,他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兵科学习,1908年加入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陕西新军张凤翔部任职,并与张凤翔等在西安共谋起义,脱离清军统辖。之后,他被任命为东路征讨大都督,兵出潼关,攻打清兵,屡战屡胜,名声大振。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复辟称帝,张钫深为不满,不予合作,被袁世凯诱捕入狱。及至蔡锷的护国军讨袁成功,袁世凯垮台,张钫才被释放。张钫出狱后回到陕西,与于右任组织陕西靖国军,于右任任总司令,张钫任副总司令。其后一段时间,他蛰居新安故里。20世纪30年代,他出任国民党第二十路军总指挥兼任河南省代主席;抗日战争爆发,受命任国民党第一战区预备总指挥。1938年调任国民党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后任院长。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委任张钫为鄂豫陕绥靖区主任,而当时国民政府已经名存实亡。张钫环顾时局,决定弃暗投明,1949年底在四川率部起义,此举对和平解放四川做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钫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51年,应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到北京参加统战部举办的学习班,并受到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的接见;毛泽东见到他时,称他是“中原老军事家”[1]  ;1966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0岁。

    张钫,字

    时任陕军第二师师长的张钫(1913)时任陕军第二师师长的张钫(1913)

    伯英,号友石主人,河南省洛阳新安县铁门镇人;出生于清代末年的光绪十二年(1886年)。因父亲在陕西担任州县官吏,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迁陕西。自幼聪颖顽劣,塾师斥之为“朽木不可雕”。驳曰:雕朽木者,庸匠也。痛感国势日衰,遂弃文就武。

    1904年入陕西陆军小学堂,清末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兵科,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8月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新军张凤翙部任职,任陕西陆军混成协(即陕西新军)炮队排长,旋升为队官(连长),与新军中同盟会骨干钱鼎、党自新等人在西安创建军事研究社。此间,张钫与井勿幕钱鼎等联络哥老会力量,是新军中革命党人的主要领导者。

    宣统二年(1910)六月初三,与井勿幕、钱鼎等和哥老会首领在西安大慈恩寺歃血结盟,共同反清;1911年夏的四川保路运动给陕西革命党人以极大鼓舞,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入陕西,在西安的同盟会员联合新军、哥老会准备10月29日起义。因形势突变,张钫与钱鼎等又商定提前举行起义,请张凤翙任西安起义的总指挥。

    张钫率少数起义军混入旗人群中潜入禁城,点燃火药库,造成混战局面。在混战中,一面尽杀清室贵族,一面示意张凤翙部攻入禁城,获得起事成功,秦陇复汉军政府成立,张钫负责军令府;不久,秦陇复汉军副大统领钱鼎在渭南遇难,军政府任命张钫为秦陇复汉军东路征讨大都督,经过整顿,补充兵源,增加编制,率部在潼关一带与清军激战。在与清军相比兵力悬殊、武器装备又很差的情况下,潼关三失三得,张钫竭尽全力,率部保卫了陕西的东大门,成为陕西辛亥革命的著名将领。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建立后,张钫任陕军第二镇统制,11月,所部改编为陕西陆军第二师,任师长。1914年6月,出任陕南镇守使;“二次革命”及后来北京政府派兵“围剿”白朗起义时,张奉命入四川及陕南征剿,持消极态度,为袁世凯所忌,1915年去兵权,调北京任将军府参军。

    护国战争中,他

    张钫出任第二十路军总指挥兼河南省代主席张钫出任第二十路军总指挥兼河南省代主席

    派人与于右任、陈其美联络反袁,孙中山委其为中华革命军陕豫联军总司令。他策动陈树藩、刘镇华起兵讨袁,又以筹办河南民团为名回豫组织讨袁军。因刘镇华告密,张被拘押北京。及至蔡锷的护国军讨袁成功,袁世凯垮台,张钫才被释放;1917年张勋复辟时,总统黎元洪电令各省出兵讨伐。张出任陕西讨逆军第一支队司令,设司令部于潼关。张勋复辟很快失败,张撤销司令部返回西安。嗣因遭陈树藩打击、猜忌而离开陕西,居留天津、北京。

    1918年孙中山发动反对北洋军阀护法运动时,张钫应胡景翼曹世英等人之邀请回陕,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等组织靖国军,8月中旬到三原,被推举为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率军反抗北洋军阀及其在陕西代理人的专制统治。

    在陕西靖国军面临解体的1921年秋,张因父亲逝世,返回河南新安服丧。在家乡期间,他支持当地文化教育事业,创办张钫铁门小学,资助新安县成立了续修县志局,又与友人王广庆创办陕县观音堂民生煤矿公司,开采观音堂煤矿,发展地方经济。

    1924年2月,被北京政府任为“略威将军”;1923年6月,康有为吴佩孚之邀至洛阳游览,吴佩孚请张作陪;1924年冬至1925年春,刘镇华反对胡景翼督豫,矛盾尖锐。张与胡、刘均有交谊,遂应二人之邀,奔走调停,但未奏效。胡(景翼)、憨(玉琨)战争爆发,张又赴前线调处,几乎罹难

    1925年,应于右任之约,去北京协助冯玉祥同广东国民政府合作;直鲁联军进入北京后,搜捕国民党人,张返豫筹划策应北伐军。1927年春,应于右任、冯玉祥邀请抵陕参与策应北伐事宜。同年5月,随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到达河南。

    1928年秋,南京政府任张钫为河南省建设厅厅长兼省赈务委员会主席。他据河南实际状况,提出整治河道、兴修水利,设立了水利局,又多方筹措经费,创办了河南省水利工程专门学校(现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水利人才。

    蒋冯战争时期他参与了策反韩复榘的活动,自此与西北军分道扬镳中原大战时蒋冯双方正面打成僵持状态,西北军的大刀队和骑兵师给蒋军以很大威胁。面对枪炮打不过的西北军,蒋介石采用银弹、肉弹齐上的方针。张钫奉命以河南省政府主席、讨逆军第二十路总指挥的身份瓦解冯玉祥的部队,刚到孙殿英的部队就被冯知晓。冯发电要孙把张钫就地枪决,蒋得知给孙电报,要10万大洋赎回张钫。冯再电,给20万速速枪决张钫。两边抬价,张钫的脑袋迅速涨到60万,终究蒋介石钱多,保住了张钫,而张钫在冯军中呼风唤雨,大展手段,拉拢了吉鸿昌万选才刘镇华各路十万人马投蒋,冯玉祥一败涂地。张钫的二十路军一度膨胀到8个师之众。

    1930年8月,蒋介石发表刘峙为河南省主席,张钫为河南省民政厅厅长,原因是张钫所部皆是新抚绿林、刀客之类,难以服众。张钫把所部改编为陆军75、76师共6个旅,把这些绿林豪客教育成国家的武装,他因此被人戏称为“中原老贼头”。

    1932年,曾经率部5万驻防潢川参加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围剿”,先后任河南全省清乡督办、鄂豫皖三省“剿匪”军中路军第一纵队指挥官、豫南特别区抚绥委员会委员长;1933年驻军洛阳,委派专人搜购唐代墓志等石刻千余块,于1935年在祖居铁门镇建成石刻陈列室, 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这一时期,张钫还购买“万有文库”、“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书籍及一批儿童读物,捐赠新安、洛阳、南阳等地,设立公共图书馆。

    1934年奉命率部到江西,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任赣粤闽湘鄂“剿共”军预备军副司令。1934年冬,任国民党第七绥靖区司令官,驻兵江西。1935年11月,在国民党五大上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1937年,抗战爆发,任第十二军团军团长,后任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所部被分割使用,成为一个空架子;同年10月,顾祝同在苏州要他回河南任第一战区预备军总司令,组建十个师的中原健儿,经费不成问题,他回河南后处处碰壁,才知道这是解除他兵权的花招,他失望愤懑,整天吸鸦片、嫖妓,无所事事;然而,就在此时,他与中共领导的鄂豫边区游击队代表就停止内战、共同抗日问题坦诚谈判,并资助游击队军服1000套、银洋3000元。

    1938年日军进攻武汉,他由鸡公山移居西安。这以后他倡办麟凤煤矿公司、勉县民生煤矿公司,又创办西北中学,致力于兴办教育与实业开发;日军侵占河南后,大批难民逃往陕西。张以河南同乡会会长身份,利用他与陕西政界友人的关系,救济和安置了大批难民,又解决难民子女及河南大学迁到西安的师生的吃住问题,被河南难民誉为“老乡长”。

    1938年2月,任军事参议院副议长。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47年春,任国民政府顾问,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1948年10月,任徐州“剿共”总司令部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1949年夏去台湾,被任命为豫陕鄂边区绥靖主任,8月底经广州到成都;此时,张钫环顾时局国民党大势已去,无可挽回,忧郁彷徨之后毅然决定弃暗投明,同年12月,策动并参加了国民党第二十兵团陈克非部在四川郫县起义。张钫的这一壮举,对和平解放四川、保全成都市人民的生命财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都解放后,张应贺龙邀请,移住成都。

    1951年,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张到北京,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1956年,参加全国人大和政协视察小组赴河南参观。

    晚年的张钫响应周恩来关于撰写文史资料的号召,从1960年起,写出约30万字的回忆录,记述了从清朝末年到1949年起义几十年间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珍贵史料。

    1966年5月病逝于北京,享年81岁,其回忆录辑为《风雨漫漫四十年》,于1986年出版。

    成就荣誉

    编辑

    张钫,生于河南新安铁门镇,1911年10月参与策划并领导西安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 “第二枪”;张钫不仅是一位精于文韬武略、果敢勇猛的战将,还是一位不断追求进步的革命者,他曾四处奔走讨袁护国,也曾在抗战时期大开粮库救济灾民。解放战争后期,他毅然率部起义,和人民一道迎来新中国的黎明。[2] 

    张钫戎马一生,后来又做了大官,但是他很少摆官架子,且轻财好义,所到之处对父老乡亲多平易近人;遇有贫苦,慷慨解囊;见到争执,即予调解。回归故里,不骑马,不坐车,见到乡亲,必先问侯;对无力求学者,给予资助。

    新安张志平等多人留学日本,都靠张钫供给;新安县铁门镇小学为张钫创办,县、镇两家图书馆各藏《万有文库》一部,也为张钫捐赠。

    张钫纪念馆开馆仪式张钫纪念馆开馆仪式

    张钫纪念馆位于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占地4200平方米,有房屋120余间,是一座布局严谨、独具特色的民国民居建筑群。纪念馆按照张钫的人生阶段,被分为12个展厅;张钫后人捐赠的数百件张钫遗物,被分散摆放在多个展厅。张钫印鉴、抗战胜利纪念章及张钫手书的《孙子兵法》、穿过的大棉袄、家传的象牙筷等旧物带着历史的味道,真实还原了张钫的一生。

    5号展厅是“核心”,记录的是张钫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事迹。展厅内,悬挂着张钫在1913年任陕军第二师师长时的戎装照,英姿飒爽威风凛凛。墙上还有一篇张钫于1912年写的《辛亥革命一周年抒怀》:“秦中起义,于今一载。最可惨而不能忘者友人刘粹轩、钱定三……皆磊落光明,有死无降。与当世英雄豪杰再作一番事业,以造福于万姓慰己死之友,吾无憾矣!”[2] 

    张钫平

    张钫先生手书《兰亭集序》(局部)张钫先生手书《兰亭集序》(局部)

    素爱好书法,搜罗古今名人字画法帖;他自已在戎马倥偬中坚持临池,曾为不少机关、团体、商店、个人书写匾额,其工楷遒劲沉励。

    张钫酷爱志石,自号友石主人,常和章太炎、于右任等名人学者交往,一同鉴赏古玩。周济他人很大方,而自己的用度却十分节俭,这为他后来创建“千唐志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经济基础。

    张钫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开始搜集唐代墓志,全国各地凡有唐代墓志者,他不惜重金购买,经过近五年的努力,收藏唐代墓志一千多件,成为首屈一指的收藏大家,“千唐志斋”便是在此基础上修建起来的。

    千唐志斋”所藏除唐代墓志一千多件以外,尚有北魏、西晋、五代以及宋、元、明、清志石,上下纵横一千多年,犹如一部志石历吏,也称得上一座独一无二的墓志博物馆,其中不乏名家高手的墨迹,如唐代武则天执政时期的宰相狄仁杰撰写的《相州刺史袁公瑜墓志铭》和赵孟頫书写的《宜武将军达鲁花赤珊竹公神道碑》等,还有一些无名氏撰写,志主为勋臣贵戚且史书有传的珍贵史料,以及足以代表书法流派,从中可以寻绎出唐代书法源流规迹的珍贵文献,还有被称为近代书法艺术三绝的章太炎撰文、于右任书丹、吴昌硕篆刻的张钫父亲《张子温墓志铭》等,都足以为后人法。

    书画部分中也是珍品琳琅满目。书有清代王子弘所书行草条幅,北宋米芾所书行草对联,明代董其昌所书行草横披,清代孟津王铎所书行草中堂刘镛所书草字条幅,陈鸿寿所书汉隶对联,邵瑛所书狂草条幅,以及韩东篱张人杰靳志刘承烈、许震等所书的对联、楹联、条幅、横幅、单幅等等,还有蒋介石撰文、贺耀祖书写的隶体《张母王太夫人寿序》长篇。画有清代大画家、号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画并题咏的风、雨、阴、晴竹枝四态一组屏扇和名为《醒》的竹幅写竹,有王纯谦手指画的兰草和题咏,还有汉画线刻佛经故事与汉武帝梦境浮雕等等。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唐人墓志共出土三千五百多件,千唐志斋占有三分之一还要多,更为可贵的是千唐志斋收藏的书画中有许多稀世珍宝,如堪称国宝的武则天造字十九个,狄仁杰的《袁公墓志铭》是迄今能看到的唯一的狄氏手迹

    千唐志斋收藏的唐代墓志,为研究唐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外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这些文献资料,补充了史书之所缺,其中一些墓志又为研究书法艺术和书法源流提供了第一手的善本,所有这些都是张钫先生为祖国做出的重要贡献。

    张钫先生的

    故居,坐落在新安县铁门镇西后街路北,与千唐志斋一路相隔;张钫故居规模庞大,坐北朝南,房舍绝大多数为砖木结构,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北方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特别是主体部分,为三进的四合院连环结构,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但有别于传统的,是它的门窗和内部装修,其采用的是西式风格,尤其是大量采用了在当时需要进口的水泥玻璃等建材,使得整座宅院呈现出中西结合的典型特色。

    此外,张钫在开封的旧居尚有三处:1、乐观街,现开封市草制品厂,原来的建筑已被拆除,1948年开封解放初期,中共开封市委就设在这里;2、开封山货店街原19号院,现鼓楼新天地;3、曹门里朝阳胡同(亦称火神庙后)路北19号,唯一现存;铁塔知止亭今日尚存,亭北侧立有《知止亭碑记》一方,系张钫所撰,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词条图册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